【小儿推拿】小暑已至,养生保健,健脾祛湿

小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每年7月6日——7月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养生原则——冬病夏治正当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此时正值三伏的初伏前后,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小暑,重在理解“暑”字。“暑”即是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是表示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饮食调养——食粥清补养脾胃
小暑节气,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个节气对应人体的脏腑为“心”,所以,这个热气腾腾的节气里要防止心火过旺。《黄帝内经》中讲,“春夏养阳”,小暑虽热也不可过度贪凉,损害了人体宝贵的阳气,更违反了自然阳气繁盛的大势,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很大伤害。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重要时节。把握好这个天赐良机,通过艾灸、推拿等方法提升身体的正气,尤其对于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虚寒体质的孩子尤为适宜。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民间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些习俗是为了给身体补充人体被暑热所耗损的津液、能量,这样的民俗在养生保健方面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补充不能大鱼大肉,这些食物难以运化,助生湿热,对身体不仅不是补益反而是损耗,饮食应以清淡的“清补”为主,以五谷杂粮,应季蔬菜为主。
粥汤类是“补益”的佳品,建议多喝些粥汤之类,如绿豆汤、南瓜绿豆汤、绿豆百合粥等。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止渴、利水的功效。因此,绿豆汤有独特的消暑清热作用,能预防中暑。
由于绿豆性凉,脾胃虚寒的孩子不宜食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莲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祛瘀的作用,莲藕煮熟后则寒性大减变得非常平和,具有补脾益胃、补气血的功效。非常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
这个季节,瓜果繁茂如西瓜、苦瓜、丝瓜、黄瓜、南瓜、冬瓜等,性质偏凉,是日常常用的消暑果蔬。尤其西瓜是夏日解暑的必备水果,可以选择这些天然的解暑清凉食物,但也不可多食,尽量避免给孩子吃冰淇淋、冰饮料。
起居调护——晚睡早起不露宿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木质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因此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孩子的起居规律上,也可顺应夏季昼夜节奏适当调整,起居上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小满节气后昼长夜短更明显,孩子可以比秋冬季节「晚睡」一些、「早起」一点,这里的“晚睡”是指不超过晚上九点入睡,早起只要太阳升起了,就可以起床了。
哪些孩子适合做节气推拿?
1、反复感冒的孩子,肺主治节,节气期间最易病邪犯肺,所以需要结合推拿增强肺功能;
2、慢性疾病需要调理体质的孩子,如慢性鼻炎,慢性腺样体肥大,疳积,贫血等,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来帮助孩子调理体质;
3、脾胃不好、不爱吃饭、厌食、积食、消化不良的孩子;
4、保健的孩子,上医治未病,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