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发展历史
一.萌芽期(远古—秦汉—南北朝)
1.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涉及有儿科的“龋”(龋齿)、“蛊”(寄生虫病)。
2.比较有代表性记载有:
1)汉代《五十二病方》记载了运用推拿地方法治疗婴儿“癃证”和“瘛证”
2)《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治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的诊断及预后。
3) 晋代葛洪在《肘后方》“治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至,未愈更为之” 的记载。
4)战国时期,秦国名医扁鹊就称为“小儿医”。
二.奠基阶段(隋唐—明初)
1、小儿推拿疗法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记载逐渐增多、为其形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2、比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
1)《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
书中有多处关于运用推拿方法防治儿科病症的记载。例如:‘小儿早起虽无病,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等。
2) 《外台秘要》作者:王焘,书中也有部分关于小儿推拿方面的记载。例如: “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治小儿重舌之症,取三屠家肉,合如指大以摩舌上,立能食便乳”
3)《补要袖珍小儿方》作者:庄应琪,成书于1574年。书中有多处关于小儿推拿方面的记载。如“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决”,“穴道决,手穴经络图”,“男左女友图”等。还记载了掐、揉、按、推、擦5种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2种复式操作法,比以前的小儿推拿方面的记载,其内容要全面和完善了许多。
4)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中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论治。
三.体系形成阶段(明末—清代)
1、《小儿按摩经》(又称《保婴神术按摩经》)
作者:四明陈氏,成书于1601年(该书收载于《针灸大成》一书中)。书中记载了16种小儿推拿手法(其中包括推拿八法,即: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水底捞明月、打马过天河等20中复式操作法,40多个手部穴位。提出了推拿补泻方法,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作者:龚云林,字廷贤.成书于1604年。近代医史学家曹炳章老先生曾誉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此书文笔清晰,内容全面。是现存最早的以单行本形式流传于世的小儿推拿专著。
3、《小儿推拿秘诀》作者:周岳甫,字于蕃,成书于1605年。书中关于手法的描述十分准确,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复式操作法9种,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曾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再版,对后世影响极大。
4、《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成书于1676年。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介绍了复式操作法14种。
5、《幼科铁镜》作者:夏鼎,字寓铸。成书于1695年。是一本中医儿科专著,书中大量记载了小儿推拿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推拿代药这一理论具体的将小儿推拿穴位与中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提出:“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既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的观点。
四.发展阶段(近代—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儿童健康,在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小儿推拿疗法是有充分的科学道理的,另外近年来小儿推拿专著大量出版,关于小儿推拿方面的论文层出不穷,实验研究逐步深入,对其理论的探讨也日渐深化,推拿适应症范围也日益拓宽,可谓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这几年是小儿推拿事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百姓观念的转变,以及小儿推拿自身的优势和疗效等原因,使小儿推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