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基础知识,还不收藏起来
小儿推拿“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1、天突穴 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具有理气平喘,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外感咳嗽;用食指或中指按揉 10-30次。 2、膻中穴 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胸中线上,具有理气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呕吐,咳嗽,气喘,具体操作是用中指或食指按或揉 50-100次。 3、大椎穴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低头时摸到后项部最高的那个骨头为第七颈椎),具有解表清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感冒低热,具体操作是用食指或中指按揉 30-50次。 4、肺俞穴 位于背部,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可以先定位大椎穴,然后再向下数三个关节棘突),具有益气补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咳嗽咳痰,具体操作是用食指和中指同时在两侧肺俞上按揉 50-100次。 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 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2、旋转方向 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3、垂直方向 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安童一小儿推拿全年招收学员(有无经验均可),提供完整的小儿推拿体系,赠送免费的推拿资料 安童一小儿推拿全年接受加盟,为每一位创业者提供全套的扶持